血脂異常 椎間盤退化明顯

 

人靠脊椎直立,也靠脊椎的支撐移動或變換姿勢;脊椎,尤其是頸椎、腰椎,就像髖、膝、踝等關節,都是身體的負重關節。這些負重關節,無可倖免地都會隨著年齡而耗用磨損,走上退化的宿命。

現代人不太容易看出老;一旦可看出老態,泰半是退化的脊椎露了餡。脊椎從頸部到骨盤有24節,節節上下穩穩相連。在每兩節間,有一個「椎間盤」的特殊結構。

椎間盤像一個又Q又軟的麵糰,核心是似果凍的組織,含有多量的水卻沒甚麼血液循環,是靠著周邊血管的滲透滋養,也靠周邊強韌的環韌帶環護著它的完整。椎間盤能吸收來自上下椎體的壓力(減壓與避震),也能在脊椎旋轉或彎曲時充當樞紐,在整體脊椎的動力學上,扮演著巧妙又重要的作用。

年輕時,不當的用力若把環韌帶扯破了,一部分的「麵糰」會被擠壓出來,這就是大家所常聽到的椎間盤突出症。但老了,「麵糰」水分漸乾,漸漸萎縮、變扁,使椎間原有的高度降低(塌下來),椎間神經孔(神經出口)變窄,也迫使後面的小面關節發生負荷與應力的改變,造成背痛、僵硬、神經根受夾擠……,此即椎間盤退化症。

椎間盤的繼續退化,再加上椎體相互的磨損、骨刺的生成、椎間韌帶的鬆弛、鄰近肌腱軟組織的緊繃、神經根的壓迫……,匯總就構成了脊椎的退化性關節炎。椎間盤的退化因此常被視為是整個脊椎退化的先驅,就像推倒了第一張骨牌,也像一葉落而知秋,重要性倍受重視。

椎間盤在一般X光片上看到的,只是椎體與椎體間的矩形空間,略像圍棋棋子,但有一定的厚(高)度;厚度的變窄,是臨床診斷椎間盤退化症的依據;除了厚度變窄,X光也常會看到不等程度的脊椎退化的組合,更常見的是,同時也看到了有腹部主動脈厲害的鈣化(表示血管硬化)伴隨

以往,醫界並不清楚血管鈣化與脊椎退化有否相干?今年五月在紐約舉行的國際腰椎研究學會年會上,日本醫師發表了一項大規模研究報告,證實了有血脂代謝異常的人(臨床上表現出血管硬化),較一般人有明顯的椎間盤退化及較高的脊椎退化性關節炎發生率,頗引起醫界的注意。

原先,醫界只認為年齡及肥胖是椎間盤退化的因素,上述的報告,證明了醫界早先所觀察到的,X光血管鈣化果真與椎間盤退化有關,並非巧合。這樣的結論,對病人言難免沉重,但對骨科醫師而言,往後看到脊椎退化的病人,可就要多花一份心思,想想病人是否也有血脂代謝異常的問題了!